close


 


世間有兩薄;春冰薄,人情薄;還能再怎樣地被粗暴對待?? I DOUBT….


 


2013的春天烏雲滿佈,一堆狗屁倒灶的事情,堅守大師的交代:低調、不逞口舌之快,收起急躁的性子,等待……..


 


終於黑夜過去,太陽升起,有了一點結果,盤算著新的工作一接手就得開始忙了,應該給自己放個小假,於是免簽證,請到了假,短短的規劃時間,就是澳門了。


 


不到2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很方便的酒店接駁車,除了第二天雨太大搭了計程車外,這幾天的行程都是靠各大酒店的接駁車,著實方便又實惠。


 


Day 1 雖然是五月,澳門的午後還是悶熱,用了飯店的下午茶後,搭了銀和酒店的接駁車到澳門半島的新馬路,沿著新馬路往北走,不到一公里就踏進了保存了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精髓澳門歷史城區。


簇簇的西式建築和中式建築互相輝映;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重要的見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中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沿著新馬路,越過南灣大馬路,過了郵局就看到噴水池所在的議事亭前地,地面鋪設黑白色碎石地面,並砌成波浪形圖案,襯托周圍顏色鮮艷的文物建築,使前地一帶顯出濃濃的南歐風情,白天和夜晚各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在噴水池一隅就是仁慈堂大樓,這兒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從側門而上是博物館,這開放時間有限定,急著去看大三巴,回程就錯過了開放時間,這裡逢週日及公眾假期都休息的。


 



 


 


在歷史城區可見這樣的指標,搭配地圖跟著走其實不太會迷路。


 



 


 


以聖母玫瑰堂為地標前就是板樟堂前地,玫瑰堂前有些可供休息的地方,不過人潮非常洶湧呢!兩旁許多店家,如果沒有玫瑰堂的存在,會以為自己是在西門町。


 


 



 



 


 



 



 


玫瑰堂的歷史也有400多年了,多明我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最早是用木板搭建,所以叫「板樟廟」。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故又稱「玫瑰堂」。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教堂旁的右邊小巷進去上了樓就是聖物寶庫,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不過有些文物,我想是為了警世,有些驚悚看了不太舒服。


 



 


穿過小巷,經過很多手信,烤豬肉乾的店家,先映入眼簾的是耶穌會紀念廣場,


鋪設著古老的小碎石延伸過去就是大三巴牌坊。


 


 



 


 


 


吃過豬扒堡還沒有在澳門的感覺,看到了大三巴,我真的在澳門了。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1835年一場大火更將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燒毀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這座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石壁就成了象徵著澳門的地標。


 



 


 


 


大三巴的右邊是聖保祿炮台,原為教堂的祀天祭台,後來由葡萄牙人建成大炮台,作為防禦之用。據說從上而下可以俯瞰大三巴和澳門全景,不過沒有力氣爬樓梯了,只能從大三巴仰望他。


 



 


 


接下來非常的呆了,原來順著指標是要去哪吒廟的,不知道再呆甚麼,怎麼走都沒看到,穿過了一般住宅小巷,不知不覺就走到了花王堂,本來是沒打算到的點,因為太遠了。聖安多尼教堂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這座教堂也是經過烈火摧殘,因為當初的大火令人至今難忘所以每年922日的「天災節」會扛著聖安多尼像上街遊行。而葡萄牙人婚禮多在此舉行,所以又叫花王堂。


 



 


 


走到鐵腿,在許留山小憩片刻準備來去添發魚翅補充體力時,走著走著往右望去,心想哪吒跟我們開了個小玩笑,居然是剛剛找很久的哪吒廟,其實就在面向大三巴牌坊後左側,和四周建築相比,非常小巧,而且冷氣超舒服。



 


 


廟外是舊城牆遺址,順著大三巴牌坊向下走,就是戀愛巷了,走進巷子恰好遇到拍婚紗的新人,不知不覺也跟著幸福了起來。





 





 


 


走到福隆新街,斑駁的牆面,紅色的大門,整條街都是這樣的建物,很有自己未到的一條街,18號的添發碗仔翅美食,豬腳薑跟魚翅補充一下體力。



 


走回民政總署大樓,大樓是建於1784年,前身為市政廳,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一樓有圖書館及展覽,穿過建物天井居然有一個小花園,讓人暫時逃離鬧市喧囂,置身世外桃源。


 



 




 


 


 



 


 


 


又繞回歷史城區還沒走完,趁著夜幕低垂,先來感受一下澳門半島這些大酒店的炫麗奢華。


Day3 搭了新濠天地的接駁車到新馬路,一人3.2澳幣轉搭10路公車到媽閣廟,



 


 



 


 



 


媽閣廟是算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沿著山散著幾座不同建築,16世紀中葉當第一批葡萄牙人在媽閣廟附近登岸誤為廟宇「媽閣」為當地的名稱,葡萄牙人以其音譯成「Macau」,澳門葡文之名因而得來,很有意思。


 



 


 


媽閣廟前地是由土紅及深灰兩種顏色葡萄牙小石磚鋪設而成,配合鄰近江流的波浪形態,很有海岸城市風情。


 


 



 


順著媽閣斜巷走,爬個小斜坡很快就到港務局大樓 ,建於1874年,俗稱「水師廠」,元是給當時由印度來澳的警察用,現為港務局的辦公大樓。建築周圍有帶矮欄柵的迴廊,迴廊牆身開滿伊斯蘭尖拱窗洞,帶有三葉飾點綴。黃色的建築外形,加上白色花紋襯托,與花崗石圍牆相互對應。


 



 


 




 


 


亞婆井前地,亞婆井的葡文是山泉的意思,這裡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是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澳門葡人民謠說喝了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在周圍建築以葡萄牙民居與裝飾主義風格的公寓式住宅為主,這一帶的建物都有南歐風情。


 



 


鄭家大屋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是一院落式大宅。房屋的造型結構看不懂,不過看介紹這是集合了中西建築特色。中式建築手法主要表現於屋頂、樑架結構、內院中多樣的窗戶,還有趟攏門等;而受西方影響則印證於室內天花板的處理、門楣窗楣的式樣、檐口線,以及外牆之抹灰等。要入宅參觀服務人員還會做參觀者的國籍調查。大屋藏賢,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給後世許多啟示,看了她的三進三出招商局,對映我現在的處境,很有感觸。看要轉進大屋的巷口有間私空間,應該是間貓餐廳,剎是有


 


趣。


 



 


 



 


 



 




 


 


 


繼續往下走就是聖老楞佐教堂,在16世紀中葉就存在了,也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華人稱為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建築也是在歐洲古典式的基礎上帶有巴洛克風格。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修院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教會的人才,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聖堂外貌與「大三巴」相似,本地人稱它為「三巴仔」,也是屬巴洛克建築風格,教堂華麗的圓拱頂設計,是澳門僅存的同類設計。


 


崗頂前地,這一區感覺十分清幽典雅,簇落許多著名的建築物有聖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何東圖書館大樓等,加上由碎石鋪成的波浪圖案,歐陸風格最為濃烈。


 



 


 



 


 


 



 


 


 



 


 





 



 


 



 


這個融合歐、亞、非、美四洲人民華洋雜居的國際城市,葡萄牙人用城牆圍起來命名為天主聖名之城的城市,除了大堂要爬山沒力氣去,墳場不敢去之外,整個澳門歷史城區大致走過,雖說有點走馬看花,不過還真佩服自己那兩條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lyka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